当前位置: 首页 >> 外媒陕中大 >> 2017-12-25【中国中医药报】提升文化自信 引领全面发展

2017-12-25【中国中医药报】提升文化自信 引领全面发展

作者:新闻网 来源: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12-25 14:25:32 点击数:

2017-12-25【中国中医药报】附属医院提升文化自信 引领全面发展。相关链接地址:

http://paper.cntcm.com.cn:51126/html/content/2017-12/25/content_595715.htm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养成与提升如今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运用中医药理念和术语来阐述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观点,这也是高度的文化自信表现。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多年来始终坚守文化强院战略,把“大医精诚”理念、良好的医德、医风融入到医院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这也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医院秉承“精诚仁和继承创新”的院训,坚持“中医特色突出,医疗水平过硬,就医环境优良,服务水平一流”的办院方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医院以“文化强院”为基础,注重传播中医文化,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着力构建和谐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建设齐头并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文化的感召力。

厚植文化自信 文化引领发挥最大潜能

为了弘扬和展示中医药传统文化,医院精心打造了中医药文化长廊。长廊中一副对联写道:“五千年大医踵事增华功德无量,十万部心法结缘妙应举世称奇。”全长50米,象征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长廊以画卷的形式展开,通过写实的雕塑设计手法,用典型的人物特征来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结合配景及相关文字说明,展示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医史部分主要以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名医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选取11位在各时代有突出成就的名医,特别凸显的是药王孙思邈及他的论述《大医精诚》。中医药文化长廊可以使医院医护人员和学生以及前来寻医问诊的患者充分领略到中医药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院魂镌刻在长16米的院门石背后,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旨在提醒中医人以“大医精诚”精神为指引,传承中医经典及技法,练就扎实的理论功,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为大众健康服务,使中医不断发扬光大。

关于文化氛围的营造,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不再是进行简单的理论宣教,而是通过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呈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对医院环境进行改造,不仅追求环境的美化,更寻求氛围的和谐。通过富有创意的渲染,将分享、参与、共建的文化真正融入到大家的点滴工作中。

医院门诊大楼通过悬挂历史名医典故介绍,凸显中医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也对医院医护人员医德医风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景观设置上,大厅里长寿竹、假山、山前一池碧波与妙趣横生的金鱼嬉水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生命与活力。

医院将“大医精诚”作为全院文化教育的蓝本,培养医护人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医院对“大医精诚”的诠释不仅有理论文字的宣讲,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如大型浮雕构图强化、竹简文化墙呈现、门诊楼柱子文化、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楹联构建、滚动电视屏幕上的宣传和科普长廊中中国元素的点化将医院文化管理及文化传承相融合,使其成为抬头可见、路过可看、低头回味的常态,成为衔接医患沟通的话题、全院上下共有的价值取向,全院职工自觉地参与共建,继而成为日常工作的服务追求。

医院把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长廊由室内延伸到室外,把中医通俗的典故、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知识等作为科普宣讲的主要内容,配以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的解读,还有医院的工作动态展示,将老百姓的生活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相统一,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在放松休息的同时,流连于宣传橱窗前,了解中医药的知识,有效达到宣传的目的。

医院还充分挖掘中国古典音乐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一天四个时间段在整个工作区播送的五音养生音乐,使患者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通过聆听享受美音,达到心绪放松、陶冶情操、怡情养生的目的。

在医院文化引领下,全院职工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最大限度发挥职工潜能。医院明确“文化强院”战略,通过多层次的文化构建,全院职工讨论参与,形成了包括医院核心价值观、医院精神、院训的医院文化,全院职工对医院文化有了认同感,为自觉践行打下基础。工作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经过进一步细化、完善、优化并成为制度付诸实际。通过建章立制、优化流程,建立起务实可行、富有成效、依法合规的制度规范体系,严格落实“有章必循、违规必究”的治理标准,使各项管理更精细。

医院通过使用微信平台、微信群宣传教育,使医患沟通更加便捷有序。患者和家属可通过微信平台了解医院工作动态、服务项目、治疗特色、专家信息,医院也通过此平台了解患者需求和心声。此外微信公众号还实现了医院文化成果的快速推广。

名医荟萃 建立优秀的人才梯队

医院建院以来人才辈出。这里有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张学文,他的“脑当为脏论”独树一帜,成为医院引领中医药界行业的标志性人物。第二届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擅长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乳房疾病,倡导辨病辨证合参,开创了国内乳腺增生病针灸治疗的先河,2010年11月郭老作为全国最著名的四位针灸传承人之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两位国医大师对医术精益求精,更注重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引领了医院一大批德技兼备、深受患者欢迎的好医生潜心临床,热衷教学,乐于奉献。医院有43位全国及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32位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医院打造了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护队伍,300余名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形成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鼓足了医院文化自信的底气。

十九大报告有“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医院注重中医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发展,注重多学科合作与协同发展,着力提高临床疗效。此外还高度重视整理并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挖掘、筛选名医验方、偏方和协定处方,积极研发特色制剂、中药膏方。培养名老中医师承弟子86人;出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相关著作21部,发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相关论文56篇;近三年来获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相关科研课题23项。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培养和成就更多优秀医学人才,促使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制定措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才成长的文件。

为了充分发挥医院高学历人才资源优势,激发博士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该院院长赵晓平提出在医院举行博士论坛、博士门诊和博士沙龙,打造以博士为主体的科研交流和实践平台。通过举办博士论坛来聚焦新方法、新技术、新观念和新知识,加强学科交流、展示科研成果,进一步发挥博士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提高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创新意识,为医院发展提供强大的科研动力和支撑;医院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博士沙龙,博士们谈思路、讲方法、论展望,讲述了不同领域的中西医融合、中医药融合与发展的科研实例,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博士们带着科研问题上门诊,理论与实践高度契合,进一步推进临床疗效的提升。

强化内涵 专科建设成绩卓越

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7个,是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项目建设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验收中,该院脑病科省内排名第一、在全国88个专科中排名第三;中医脑病学科、中医妇科学科获得全国重点学科优秀等级;专科门诊、住院服务量均居全院前列。医院重视创新(包括观念、知识、技术、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快名科建设。医院要求每个科室建设中医特色治疗室,开展3~5项中医特色技术,重点开展了面瘫、中风、颈腰椎病等优势病种门诊及住院康复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注重加强多学科合作与协同发展,着力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水平。积极开发专科特色院内制剂,并投入临床使用。目前医院共生产柔木丹颗粒等68个中药制剂品种。各重点学科在临床诊疗中中医药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诊疗技术独特,凝练出专科优势病种114个,中医特色疗法105种,推广临床路径69个。

院系合一 彰显学科建设实力

作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院系合一”“3+2”管理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医院与大学紧密结合,实现医教研全方位的无缝衔接。医院瞄准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规划和布局,树立“科技是先导、科技促进临床工作”的理念,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申报,落实科研配套经费,设立专项基金给予鼓励和支持。鼓励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以疑难重症研究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取得了累累硕果。

目前医院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16个,是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医院平均每年开设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10项,其中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学习班3~5项。每月坚持举行全院病例大讨论2次。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讲座,院内学术活动规模化、常态化、系统化,各科室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讲课,学术氛围浓厚。

文化自信的基因深植于内心,文化自信的养成,从学生抓起。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实现教学内涵建设的自我突破,培养出优秀的“四有”学生(即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浓厚的中医药情怀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扎实的国医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有出色的临证能力),医院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立了“中医卓越实验班”,注重继承与创新,突出中医药特色,促使学生建立中医思维、培育中医情结、激发中医自信,在深化教育改革上走出一条新路。通过开展中医药技术大比武、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中医经典诵读、中医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了“学经典、诵经典”风气的形成,使学生意志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医院注重发挥师承教育优势,引入本科生“双导师制”,采取“集中+自主”见习模式,促成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行“三段六站式”临床技能考核,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近五年,该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二等奖、全国首届“万东杯”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诊断技能竞赛一等奖、三北地区大学生中医临床技能竞赛三等奖等。

开展系列行动 让特色文化璀璨绽放

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传递先进的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法制法规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对政策的理解度和执行度,医院通过文化内涵提升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之成为坚持职业操守、加强行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旋律。

“医乃仁术”是中医文化的内核,要求医者既要具备“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知识、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又要具有“济世救人”的人文精神。医院每年组织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学生在药王山孙思邈广场举行大型的“大医精诚”朗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启迪、得到激励,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拥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博爱的人文情怀。

医院通过“征集升国旗宣誓誓词”活动,进一步凝练、提升医院文化内涵,使之外化成为全院员工的自觉行动。每周一全院医务人员和全体学生参与的升旗宣誓仪式,提醒全院教职员工认清自己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任务,抒发爱国、爱党、爱中医的情怀,牢记作为人类健康卫士的神圣使命。

医院将以“大医精诚”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医德、师德教育内容纳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教育项目;与医德、师德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身边典型”引领行动。结合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育、“我身边的好医生好护士”评选等工作,积极开展“立德树人”“医者仁心”践行活动,开展向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学习,向邵小利烈士学习,向“最美医生”“最美护士”“身边好人”靠拢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职员工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营造“学习先进、追赶超越”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展板、LED显示屏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全面系统地进行“大医精诚”教育理念的阐释解读,帮助教职员工和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

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践行“大医精诚”精神,塑造厚德载物、敬佑生命、服务大众的医院品牌,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医患沟通之歌。许多患者和医生建立了长期信赖的关系。

丰富文化内涵 志愿服务与精准扶贫结合

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服务社会能力,医院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的足迹遍及医院、市区、社区、郊县、村镇。他们通过门诊导医服务、轮椅推送患者就医,为患者提供温馨服务;通过组织“病友会”,传送健康知识,关爱患者;通过开展“中医药进社区”“中医药进村镇”“中医药进校园”等义诊宣传活动,拓宽了中医药的影响力。

医院联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专家深入到贫困县旬邑县人民医院、旬邑县中医医院,通过开展病案讨论、指导查房用药、开具中药处方、制定诊疗方案等,对基层医师“传帮带”;通过选派地区性高发疾病诊疗专家定点长期在基层医院开展技术指导、疑难病会诊、人员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专家技术优势,带动基层医疗技术人员诊疗水平提升,服务更多基层百姓。

医院经常性深入贫困村镇开展义诊活动,每一场活动专家们都认真地为群众把脉、问诊、查体,有针对性的给予健康、用药指导,耐心地讲解有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为村民提供免费B超、心电图检查。每次义诊都有专家专门前往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家中,通过了解病情、查看病历、查体听诊,为其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贫困户家中。

医院组织全院员工向贫困家庭捐衣赠物送温暖。大家还通过微信群、QQ群号召身边的亲朋好友参与其中,为贫困家庭送去关怀和帮助;医院选派专人长期驻守贫困村,为贫困家庭出谋划策,提供帮助,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至今,医院累计下派基层专家200余人,通过义诊、讲座、查房等形式平均每年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00余人次,受益群众15900余人次。

正是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努力,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厚植文化自信,使文化引领发挥最大潜能,彰显学科建设实力,让特色文化璀璨绽放,形成了激励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渗透在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个方面,是推进医院建设的内在动力,未来必将焕发更加蓬勃的朝气和活力,引领医院走得更远更稳!(王建丽 周振国 孙建飞)

 

通知公告
大医学堂